鄂ICP備12004590號-1
胡柳
荊州市中心醫院ICU護士長胡柳,兩次請戰去前線,經組織安排最終于2月2日受命接管隔離區重癥病房。來不及跟家人告別,她在微信里告訴愛人“這一次真的要去了,我媽的思想工作交給你,家里交給你!”就這樣,帶著領導的囑托和信任,走進了隔離重癥區。她帶領的團體成員來自不同科室,有的專業并不對口,她鼓勵大家:“危重患者護理,有我在,不要怕!”每天,在病人身邊,她手把手教大家做血氣分析、上呼吸機、擺俯臥位……,帶著戰友們一起做CRRT,很快團隊就形成了默契。隔離區一個班次最長7個小時,重癥患者由于護理多、交班、脫防護用具,有時會長達9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摘下口罩,滿臉壓痕和壓傷?!翱粗约旱幕颊呖祻?,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也許她們流淚痛哭過,但從未退縮過,她們用生命赴使命,只為用行動點燃希望!
黃曉霞
黃曉霞荊州第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17年前荊州抗擊非典專家組組長,帶領全市廣大醫護人員,勇闖抗擊非典第一線。她先后被授予2003年全國抗擊非典“先進個人”、湖北省“三八紅旗手”、荊州市抗擊非典“杰出貢獻獎”、荊州市“巾幗女杰”。17年后,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雖已年近花甲,可她不畏生死,再次親自掛帥、重披戰袍,沖到疫情最危險的重癥隔離病區,積極救治重癥患者。作為省內知名的呼吸內科專家,她從醫近40年先后擔任荊州一醫呼吸內科主任、老年醫學科主任,是湖北省著名呼吸內科專家。在她多年嘔心嚦血下,兩大科室先后成為省級重點臨床???。
比起17年前,現在的醫療設備更先進了、治療水平更高了、治療手段更多了、積累的經驗更豐富了,打贏疫情阻擊戰,我們有必勝的信心!”在抗疫一線,她堅定的身影、豐富的臨床經驗、指揮若定的從容,給了大家抗擊疫情更多的力量和信心。
呼吸科護士團隊
她們是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護士團隊,大多是年輕媽媽和剛剛參加工作的孩子。1月28日(正月初四)下午5時,呼吸科護士長吳迪沒想到自己的一則信息頓時在科室護士微信群里產生了這么強烈的反響——她被感動了。
“楊鑫和王玲莉兩人在做咽試子,人手可能有點吃緊,有誰來?”
“暫時不用增援,我和王玲莉先頂著,不行了你們再增補上來,免得大家都被感染?!?/span>
“頭,我下夜班才睡醒,我可以去采樣!”
“護士長,我行,我來頂!”
“我來!”“有我!”“還有我!”
“新冠病毒”是肉眼是看不見的,能看到的只有嚴重后果。采集“新冠肺炎”標本是鼻咽拭子,需要將細長的干拭子與上顎平行插入鼻孔,與鼻咽后壁接觸輕輕旋轉,停留5秒吸附分泌物后再慢慢移出拭子,操作中盡管手法再輕、部位再準,病人也會難免因鼻咽刺激生理反射而咳嗽和打噴嚏。要知道咽拭子上的分泌物尤其是咳嗽和打噴嚏的飛沫氣溶膠,都極有可能攜帶感染性很強的病毒。毫不夸張的說,咽拭子采樣險如“探雷”,不僅最臟、最累,更要冒最大風險。然而面對這個高風險,呼吸科的年輕護士們卻個個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擔當,無疑就有了那天晚上她們在微信群里噴發出的悲壯。
做咽拭子采樣工作最初是3人,護士長吳迪自然是當仁不讓帶領護理骨干楊鑫、王玲莉一起打頭陣的人。隨著咽拭子采樣工作量與日驟增,這個“尖刀班”逐步增加至6人。她們是護士長吳迪,主管護師楊鑫,共產黨員王玲莉,技術能手朱貝妮、朱英、孟雅文。還有自告奮勇先后參加增援頂班的戰地護士:田甜、肖玲、李鄭甜、鄧世琦。
她們每天完成咽試子采樣50-80人次,每天連續采樣4-5個小時,中途不能休息。武漢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汪暉在接受央電視記者采訪時曾數度哽咽流淚直言:“每一份標本采集,護士都要面臨一次極大的風險”。華西醫院護理部2月4日的官微指出:“暴露于這類高風險操作的醫護人員與非暴露者相比,感染率增加2.86倍?!蹦茉谶@樣高危風險上堅持作戰,不是任何文字可以輕易就能描述出來的。
2020年1月14日,她們與全科人員一道奮力將一名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起死回生的患者抑制不住內心激動,在病床上用手機寫下了《病中吟》,對生命感嘆之深,對醫護感激之切!
在看不見的角落里,她們做的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多……或許當一切過去后,她們的名字不會被銘記,但是我們一定會記得!